如何打造硬核职业教育“金课”?

发布者:    编辑:哈工大(威海)继续教育学院师资培训中心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09日

文章转载自职教强国公众号


一、“金课”概念的提出与思考

(一)概念的提出

20186月,在新时代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指出:“大学课程要合理增负,增加大学本科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真正把‘水课’转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这就是“金课”与“水课”的由来。20188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这是教育部文件首次使用“金课”概念。201911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国家实施的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也就是“金课建设”计划,即在2019-2021年,建设10000门左右的国家级一流课程和10000门左右的省级一流课程。这一计划是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双一流”计划,紧密呼应、高度相关的。它正式拉开了“金课”建设的序幕。

(二)概念的思考

从概念的提出看,“金课”“水课”的提出是针对本科教育的,无论是陈宝生部长提出的“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要求,还是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解读“金课”特征时提出的“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都是与职业教育课程诉求不相吻合、相去甚远的。但并不影响职业教育借助这一对课程褒贬评价的比喻概念,灌注适合自身课程特质的内涵,来一次课程“质检”,开展一场拒绝“水课”、打造“金课”的课程变革,反思“水课”问题,治理课程积弊,深化课改创新,拉抬质量提升。使职业教育获得一次洗礼和升华,这样的借势而为,为我所用,是职业教育所欢迎和乐见的。

二、职业教育“金课”的特征

(一)“金课”是由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课

能力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力量和根据,是支配社会发展和人生命运的一种积极力量[1]。由知识转化为能力,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诉求。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的赋能教育。这一观点已织入人们思想的经纬,成为普遍的共识。它不同于学科教育是传授知识为本的“致知”性教育,而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实践创新人才的教育。虽然它并不排斥知识的学习和奠基,但知识学习是为生成能力服务的,知识是基础、是工具,能力才是根本、是归宿。脱离知识的能力是简单的能力;离开能力的知识是空洞的知识。所以在职业教育的视域下,单纯地教会学生知识,那是错位的学科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类别和人才培养规格规定都是相抵牾的。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符合职业教育的课程定性,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进而追问,知识是“应知”,能力是“应会”。应知是指对支撑学生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必须够用”的知识,应会是指学生未来就业需要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和职业本领。职业教育的“金课”必须以应会为先作为课程导向,以应会为原则处置应知的课程内容,真正实现将应知的知识转换为应会的能力。

(二)“金课”是由“会做”转换成“会思”的课

“会做”是能力层面的东西,是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和规定的。但“会做”也分为简单操作、复杂操作,动手操作、动脑操作,一般操作、智慧操作。前者是“会做”的低级形式,后者才是“会做”的高阶形态。显然职业教育不是培养只会简单操作的“机械手”,而是要培养“懂技术、会思考”的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相统一的人。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金课”不仅要教会学生“会做”,还要培养他们“会思”,要由会做向会思转换,才是真正符合职业教育的金课。这是因为,第一,会思是人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之为人的依据。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人是自然中最脆弱的东西,所以他是一根芦苇,但他因为会思考,可以囊括宇宙,通向无穷。第二,会做是外显的、形下的,会思是内隐的、形上的。内隐形上的会思,指导外显形下的会做。第三,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要求技能人才的质量高移、内涵提升,匹配跟进,没有心智技能是根本不行的。所以职业教育金课一定要把思维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维度践行落实,才能称得上是金课。

(三)“金课”是由“学会”转变成“会学”的课

“学会”的对象既包括知识,也包括能力。“会学”则是指的方法。“学会”转变成“会学”,就是要求职业教育“金课”不仅要教学生知识和能力,更要教会学生方法。方法是凝结在经验中的智慧,是由经验中凝练出的解决问题的对策。黑格尔也说:“方法是任何事物所不能抗拒的、最高的、无限的力量。”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渔”;西谚也说,要教给学生制作的剪裁术,而不是成衣。这都是在说方法的重要。真正的“金课”就是应该授予学生“捕鱼之法”和“剪裁之术”的课。这样的课学生所获得的不是“末”上的“一枝一叶”碎片化的知识,而是“本”上的能加工和生长出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学生有了这样的本领,就能自己在学习中不断汲取和更新知识,获得理论灌浆和可持续发展的动能,就能自己在实践中琢磨技术,从而达到职业精进、不断进步和升华的目的。由学会到会学,让学生怀揣着方法上路,学会在方法中适意的栖居,才能实现我们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目的。

(四)“金课”是由定界转向跨界、协同育人的课

这是“金课”实施的根本特征和关键机制。定界是学校本位的单主体育人,跨界是校企协同的双主体育人。职业教育是跨界整合的教育。按照姜大源教授的观点: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跨教育与产业之界,学校和企业之界,工作与学习之界,理论与实践之界。这是对职业教育本质的准确描述和揭示。本人认为职业教育是整合教育。整合是职业教育的理论之根、特色之魂、存在之本、方法之宗、学科之基、哲学之道,是职业教育的形上理论和哲学标高[2]。所以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应该成为职业教育“金课”的根本特征。如德国的“双元制”,它的课程就是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协同实施的。背离这一特征就是对职业教育核心特色的放逐,就是对能力培养的弃守和“金课”打造的逆动。

三、职业教育“金课”的问题

“金课”是职业教育追求的应然境界。达及这一境界,需要面对和正视“金课”打造存在的问题,这就是与之相对的“水课”。按照吴岩司长的诠释:“水课”就是低阶性、陈旧性的课,是教师不用心教,学生不认真学的课。低阶性就是难度值低,简单肤浅,不具有挑战性。陈旧性是指课程陈旧、过时。虽说还是针对本科,但亦有参考价值。“水课”是人才培育的“病毒”,是对学生的戕害。它是职业教育打造“金课”的最大的障碍,当然也是最大的理由。职业教育如果不能很好地与“水课”作斗争,挤“水”铸“金”,则人才培育质量委实岌岌乎殆哉!当下职业教育“水课”应该是具有下列这样一些情形的课。

(一)学生不愿听的课

职业教育“水课”最显在的特征,就是学生不愿听。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看到教师无精打采地讲,学生恹恹欲睡地听,甚至还有不少学生睡觉、玩手机、看微信、听音乐,唯独无视教师喋喋不休的宣讲。学生不愿听,就是对“水课”最大的讽刺和回应。而我们有一些老师却不反思检视自己,反而消极归因,把不愿听的责任归咎于学生厌学、玩心重、基础差等方面,把自己撇得一干二净。这种看不到自己的缺失,推责诿过,不仅封死了教师反思、改进、提升的路径,而且也有失教师风范,枉为师表。诚然职校生都是中考、高考的“殿后族”,确实不如那些“学霸”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但并不代表他们不想学、不求上进。恰恰相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个性鲜明,可塑性强,想学习,蛮可爱的。他们真实的心声是“其实只要老师讲的对我们未来发展有帮助,我们可爱听了!”[3]的确,真正的“金课”一定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一定不会被辜负。

(二)没有“思维流量”的课

教育名家深圳明德试验中学程红兵校长曾经说过:“衡量一节课的好坏,要看这节课老师和学生的思维流量到底怎么样,老师流出多少,学生流出多少,流出的质量到底如何?[4]而水课的课堂是没有思维流量的。有的是教师夸夸其谈的“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成为“默默无语两耳听”的“好学生”;教师什么都知道,是知识的“先知”“权威”,学生则一无所知,成为接受知识的工具和器皿,只能等待智者的给予和恩赐;教师思考着“讲什么”、决定着“怎么讲”,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则不用去思考,成为教师的“跟班”“随从”“应声虫”就好。没有“思维流量”的课,本质是教学过程中的不平等和不民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完全被漠视、可有可无,教师肆意放大和滥用学生的权力让渡,扮演了一个不应有的教育压迫者的角色。学生则被驯化、操纵、支配,成为习惯于驯化、温顺、适应的被压迫者的角色。整个课堂就是教师台上忙着灌,学生台下懒得咽,成了教师“独角戏”的表演。这种目中无人、完全没有学生互动参与和思考的课,当然是典型的“水课”。

(三)知识和能力“两张皮”的课

职业教育课程最大的弊端就是知识与能力“两张皮”,油水分离,而不是水乳交融的课。往往先知识后能力,先理论后实践。以致学了理论对不上实践,学到实践又忘了理论。这就是割裂之弊,离散之窘。如传统的“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段式课程,不同课类之间人为地制造了区隔与鸿沟,虚构了课程之间彼此不容的逻辑关系,不符合课程之间整合互渗的关系实际和发展趋势。同时,也必然造成课程实施的重复浪费和低效。往往基础课学完了,到学专业课的时候,基础课必须掌握的相关内容早已遗忘,又要回头去复习、找补,更不必说到了第三学年实践课阶段,更是被记忆的筛子漏尽、遗忘的黑屏屏蔽,基础课形成的支撑红利就全都打了水漂。这样的课程不仅加大了课程和学习成本,而且无助于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之间的相互支持与促进,是造成课程效果低下的重要因由。

四、职业教育“金课”打造的路径

(一)敬业乐教:打造职业教育金课的先决条件

打造金课的逻辑前提是教师必须是一个敬业乐教,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教师。这是打造金课的主观先决条件。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敬畏课堂》“课堂是教师平凡的岗位,但却是一方神圣的空间,一片智慧的沃土。它是教师人才培养的‘车间’,是园丁育人铸魂的‘领地’。教师走进课堂就像战士进入阵地,运动员走上赛场,演员进入‘角色’,心底会油然升腾起一种敬畏、一种庄严。那是一种面对国旗升起的感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激荡与觉醒。”[5]当教师走上讲台,有了这种崇高感、仪式感、敬畏感。打造“金课”的心理条件就具备了。反之,没有这样的感觉,一个根本不曾想打造“金课”的厌教、混教,应付差事、糊弄学生的教师,你指望他能打造出“金课”,那是不可能的。

(二)培养能力:职业教育“金课”打造的核心旨归

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的教育。一定要以能力培养作为课程的根本定位和核心旨归,才符合职业教育“金课”的属性。反之,职业教育如果不能为学生赋能,还妄言“金课”,那纯属瞎掰。打造职业教育培养能力的金课,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建构金课实施的课程情境。情境,可以解释为情况、境地。课程情境是教师创设的与能力培养高度相关的真实的学习场域和环境。这是因为从认知特点看,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认为职校生是属于“场依存型”的,他们的学习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指导场”、具体的“环境场”、合作的“互动场”、材料的“结构场”等[6],就是说,他们的学习是遵从“做”的逻辑而实施的,必须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场域中与情境相互作用的卷入式学习,才能学好。情境的创设,按照姜大源先生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要求,第一,学习情境是数量集成的,必须创设三个以上的复合情境。第二,学习情境是难度分层的,必须符合由易到难的认知和实操规律。第三,学习情境是范例筛选的。它必须是典型的,能够举一反三的。

2.明确情境与能力的对应关系。即必须明确学习情境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做到胸中有数。比如我们通常设计四个情境:入门情境、主导情境、复杂情境、拓展情境实施教学,一定要注意建立工作情境或任务情境与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使基于工作的学习情境的设计,真正成为实现培养能力的载体和手段。以下是学习情境与培养能力对应关系表:

我想,如果我们能明确每一情境对应的能力培养,课程实施的针对性和自觉性就会更强,能力培养的效果就会更好。

3.要有充要的实践历练保证实现。能力不是靠课堂上讲出来的,而是靠工位上千百次的反复训练“磨”出来的,“做”出来的。“光说不练假把式”。古人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曾说:“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人敬重的关键。”[7]如果练得不到位,不充分,没有达到质变门槛,就会发展停滞、能力定格,充其量就是一个职业“菜鸟”,只能被锁定在新手、至多熟手的能力低端,而不能成为能手、高手、旗手。

(三)思维建构:职业教育金课打造的本质诉求

致思是仅次于致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第二位目标。我们的学生可以少一点理论知识,但决不能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因为动手操作也是需要大脑指挥,心灵制导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金课”打造,要做到问题制导,教师指导,学生互导。

1.问题导向。“问题就是以我们原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释、理解和说明的现象,因而问题也就是思想的资源、我们思想的推动力,也就是我们心灵的财富。”[8]问题是思维打开的开关,它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抓手和载体,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金课”打造,一定要借助问题的触发,才能汇聚思想智慧,形成焦点思维。但问题导向切忌用假问题、浅问题,甚至是自明的问题,酝酿课堂的虚假热闹和繁荣,这样的问题是无法培养思维的。只有高阶性的、有质量的问题抛出来,才能“风咋起,吹皱一池春水”,才能点燃和引爆学生的思考兴趣和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思维涌流。对职业教育而言,那些源于文本或情境挖掘出来的真问题或者是有挑战度的实践难题,都具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价值功能。例如电视机维修课程,可以有意创设“色异”“图异”“白屏”等问题情境,让学生面对这样的实情、实境、实况,要求他们认知故障因由并寻求维修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和磨砺,同时学到实的知识、真的本领。这样的课程应该是够得上“金课”的标准和水平的。

2.互动启导。互动启导是指课堂上的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彼此给予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课。苏格拉底的对话讨论法,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启发学生思维,为思想“助产”,被称之为“产婆术”。思维场理论认为,思维场是在一个群体中,大脑运动相互作用所涉及的范围和边界,所形成的一个隐形场域。在这个场域内,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发、碰撞、扰动、整合,产生“相荡乃成涟漪,相击而发灵光”之效。教师个人讲得再好也只是一个人的思想智慧,也只是一家之言。学生群体讲,就是几十人的思想智慧。如果说教师那里有一桶水,那么学生那里就有一缸水,“金课”的课堂不应该只是教师一桶水向学生的碗里倒水,那是被动地给予,而应该是学生到“缸”里去主动舀水,从别人的思想智慧中去借水,同时自己也要主动给水,奉献智慧,这样的课堂,思维才能流转起来、活跃起来、扰动起来、交融起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才能在营造的思维场、形成的智慧圈中落地生根。

3.教师指导。思维能力培养不能任由学生信马由缰、七嘴八舌,那样很可能会逸出正道而散漫无归,形散而神也散。这样的放任自流的课堂漫无定准,没有旨归,往往陷入越描越黑、越乱,你越说我越糊涂尴尬的窘境。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程红兵校长认为教师的思维制导或引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即“于无向处指向——当学生没有方向的时候,如“卡壳”或“跑题”的时候,教师应该给予方向的引领;于无疑处生疑——当学生在浅表层次上阅读,没有深度的时候,教师就应该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于无力处给力——当学生无法独立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一把,给支架、给资源、给线索。”[9]教师只有做好这样的主导调控工作,才能使课堂的思维流量保持正确的方向、适度的深度、有效的程度,才能使课堂的思维流量达到高规格和高水平。这就是教师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四)整合熔铸:职业教育“金课”实现的适切方式

真正的“金课”一定是知识和能力交融的。诚如吴岩司长阐述金课高阶性特征所讲的“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融合”。这种交融体现为知识中见能力,能力中含知识。做到这一点,才能实现知识和能力的交融和统一。具体做法是:

一是讲授工作化知识。长期以来,我们在处理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或矛盾时,通常采用的解决路径是限缩知识,精简知识。即知识“必须、够用”即可。殊不知,知识再少,也是学科性知识,与能力培养所需要的知识并不在一个频谱上,不具有逻辑自洽性和内在一致性。其实也并不是要完全拒斥学习学科化知识,而是思路不对。即它不是知识的多寡问题,而是知识的性质问题。徐国庆教授提出的“工作知识”的观点,很有启发性和借鉴性。他认为:“所谓工作知识,就是关于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工作方法、工具材料、工作诀窍的知识,人们用它来表达工作过程中具有实践功能的知识。”又说工作知识的特征,“一是工作过程所使用的知识。二是工作行动所表征的知识;三是工作任务所组织的知识”。[10]我们认为,这样的知识才是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的知识,这样的能力才是有工作化知识铺垫和支撑的能力,才是有机融合的统一。职业教育“金课”应该在这方面发力突破,才是应然之道。

二是采用理实一体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在实践中应用知识,那也是知识向着能力转化的一种交融。反之,如果我们所学知识在实践中找不到对应点、融入点和用武之地,那就说明知识的学习不是理实一体的,而是“两张皮”的,“理”看不到与“实”的联系,“实”又缺乏与“理”的呼应,是摆设化、去应用化的知识:或者说所学是僵死的、空疏无用、派不上用场的知识。这就要求“金课”的打造,一定要运用理实一体的方法,使学生既看到知识所来,又看到知识所归,明理、悟道、赋能,这样的课才是职业教育应然的金课,是金课打造的适切方式。

●参考文献 ●

[1]韩庆祥,张军.能力改变命运[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18.

[2]张健.高等职业教育整合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340-342.

[3]刘景忠.莫辜负,天赐良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181.

[4][9]程红兵.为一所理想的学校而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40.

[5]张健.职业教育的追问与视界[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3.

[6]夏正江.一个模子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差异教学的原理和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2.

[7]周明星.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概念、范畴与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03.

[8]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M].长沙:岳麓书社,2005:109.

[10]徐国庆.工作知识: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开发的新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9(11):59-63.

●文献来源 ●

[1]张健,陈清.职业教育“金课”打造:特征、问题与路径[J].职教论坛,202002:51-55.

作者简介:

张健(1955-),男,山东郯城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整合及课程论;

陈清(1974-),女,贵州遵义人,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研究。

原标题:《职业教育“金课”打造:特征、问题与路径》  来源:智能云课程